车辆工程专业介绍
一、专业简介
专业代码:080306W
学科门类:工学
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
修业年限: 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首次招生年度:2015年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创新精神,掌握车辆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从事车辆工程技术领域设计制造、研究开发、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培养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工程科学基础,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学、电工电子学、材料学、车辆系统分析与设计、车辆制造基础、试验与信息处理技术等;
2.具有本专业必需的设计、计算、试验测试、计算机应用、文献检索等基本技能;
3.具有车辆产品的设计制造、试验、运用等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现代车辆技术的发展趋势,根据自身特长,在车辆工程的某个专业方向,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
4.具有一定的艺术和人文社科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基本掌握一门外语;
5.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6.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
四、主干学科级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车辆工程
主干课程:汽车结构、汽车理论、汽车设计、车身工程、专用车辆设计、汽车制造工艺、汽车试验及性能检测、汽车电控技术和现代设计方法等专业知识;及车辆营销、汽车标准法规、汽车工业发展趋势及交通工程概论、交通安全工程等专业拓展知识。
五、学生就业
车辆工程专业立足于培养具有一流素质、能适应我国汽车行业发展需要的车辆设计制造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车辆工程专业加强在车辆设计、车身工程、客车及专用汽车技术、新能源汽车和计算机等方面对学生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具有车辆设计制造、尤其是客车和专用车辆设计制造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可在汽车行业从事车辆设计、制造、试验、营销和管理等工作。
六、专业建设成效
河南科技大学车辆工程系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学历层次相对较高、锐意改革的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现有副教授以上人员 13 人,博士 10 人,已成为我国车辆工程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与新技术开发的基地之一。车辆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其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设有河南省特聘教授岗位,设有河南省汽车节能与新能源重点实验室、车辆工程与装备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高校拖拉机与农机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洛阳市车辆现代技术重点实验室等机构。车辆工程学科是河南省重点建设学科,拥有本学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
教学科研:承担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及其它省部级项目30余项,企业委托项目7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EI、ISTP等收录近200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其它专利3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6部;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6项。为了对低速非道路车辆机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实验验证,自行开发了性能优良的车载车辆性能测试仪,可完成车辆动力性、经济性、操纵稳定性、行驶平顺性等各种性能的现场测试,已被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郑州宇通集团有限公司、天津汽车技术中心等多家单位采用。
河南科技大学7026威尼斯官网是河南科技大学与三门峡市政府合作举办的河南科技大学二级学院,由河南科技大学与三门峡市政府共同管理。办学地点在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汽车类专业教学团队为为省级教学团队,专业为省级级特色专业。拥有一支团结协作、积极上进、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目前有博士(含在读博士)5人,教授、副教授以上职称15人,硕士学位人员占95%以上。设有纯电动轿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省级实验室,拥有车辆工程实训中心,包括汽车构造、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车辆性能测试与试验、车辆计算机辅助设计、液压与气动等实训室,满足车辆工程专业教学实训、实验要求。
汽车构造实训室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实训室
高性能的车辆综合性能测试分析系统
七、导师介绍
1.博士生导师
姓名 |
学位 |
职称 |
研究方向 |
备注 |
周志立 |
博士 |
教授 |
1.车辆新型传动理论与控制技术 2.车辆电子控制技术 3.车辆数字化设计技术 |
|
徐斌 |
博士 |
教授 |
1.清洁代用燃料燃烧技术 2.微动力系统开发与研究 |
|
郭志军 |
博士 |
教授 |
1.车辆系统动力学 2.地面机械仿生技术 |
|
马志豪 |
博士 |
教授 |
1.发动机燃烧与污染物控制 2.发动机工作过程 3.燃料喷射与雾化 |
|
2、研究生导师
姓名 |
学位 |
职称 |
研究方向 |
备注 |
曹付义 |
博士 |
副教授 |
1.履带车辆转向理论 2.液压机械复合传动技术 3.车辆动力传动系统设计理论及方法 |
|
曹艳玲 |
硕士 |
副教授 |
1.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控制 2.汽车设计 3.现代汽车设计方法 |
|
杜慧勇 |
博士 |
教授 |
1. 内燃机燃油喷射理论与电控技术 2. 内燃机测试技术 3. 燃烧过程及计算机数值仿真 |
|
段雪涛 |
博士 |
讲师 |
1.制冷剂替代 2.制冷系统节能与优化 3.高效换热 |
|
高爱云 |
硕士 |
副教授 |
1. 混合动力汽车传动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2. 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设计 3. 电动汽车参数优化匹配 |
|
高建平 |
博士 |
副教授 |
1.新能源汽车技术 2.汽车电子技术 |
|
李丽红 |
博士 |
副教授 |
1.交通运输系统控制 2.车辆动力工程 3.高铁轴承试验的研究 |
|
李民 |
博士 |
副教授 |
1. 内燃机优化设计(CAE) 2. 内燃机振动噪声控制 3.内燃机零部件强度及可靠性 |
|
李水良 |
学士 |
教授 |
1. 汽车现代设计方法与装备技术; 2. 车辆系统动力学及计算机仿真 |
|
梁坤峰 |
博士 |
副教授 |
1. 制冷空调系统测试、控制与优化 2. 新型空调系统与设备 3. 蓄能技术与低品位能源利用 |
|
刘建新 |
硕士 |
教授 |
1. 柴油机燃油喷射理论与电控技术 2. 内燃机测试技术 |
|
马心坦 |
博士 |
副教授 |
1.车辆人机工程 2.振动与噪声控制 3.车辆系统动力学 |
|
王军 |
硕士 |
教授 |
1.机构学 2.机械设计 |
|
王学涛 |
博士 |
副教授 |
1.清洁高效燃烧及发电技术; 2.燃料燃烧及污染物控制技术; 3. 生物质能源、废弃物能源化发电技术。 |
|
王志远 |
硕士 |
教授 |
1. 制冷空调系统及设备应用与节能方面研究 2. 制冷设备换热机理与节能研究 3.热能与动力工程中的流动与传热 |
|
吴健 |
博士 |
教授 |
1. 发动机燃烧、节能与低排放理论和技术 2. 清洁代用燃料应用研究 3. 内燃机燃油喷射理论与电控技术 |
|
徐立友 |
博士 |
教授 |
1.车辆新型传动理论与控制技术 2.车辆性能分析方法及仿真技术 3.低速电动车辆传动技术 |
|
徐锐良 |
硕士 |
副教授 |
1.车辆设计理论及设计技术应用 2.现代机构设计方法及应用 3.专用工作装置设计方法研究 |
|
杨宗霄 |
博士 |
教授 |
1. 系统安全集成与分析方法论 2. 系统全局最短路径规划的可视化方法论 3. 低风速风电技术 4. 绿色能源风电集成设计分析技术 |
|
张毅 |
博士 |
副教授 |
1、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 2、耕作机具仿生设计与研究 |
|
赵伟 |
博士 |
副教授 |
1. 汽车主动安全技术 2. 汽车稳定性控制系统 3. 汽车智能控制装备 |
|
周志刚 |
博士 |
讲师 |
1.机械传动系统动力学及动态可靠性 2.可再生能源(风力发电)装备设计理论与方法 3.机械系统振动噪声与控制 4.石油机械 |
|
贺滔 |
硕士 |
副教授 |
1.车辆人机工程 2.振动与噪声控制 3.车辆系统动力学 |
|
谢金法 |
硕士 |
副教授 |
1.发动机燃烧与污染物控制 2.发动机工作过程 3.燃料喷射与雾化 |
|